人中,唯一一个还活在人间的奸贼。
如果自己选择中规中矩的回答问题,稳稳当当地夺一個状元,慢慢发展仕途,建立自己的班底,到时候再出手拨乱反正……
从更有利于自己个人发展的角度,这样无疑是最稳妥的做法。
因为主和派的力量很庞大,在朝廷中占据了完全的上风。
主和派并不等于投降派,有相当数量的朝廷大臣,是从维护江山社稷的立场出发,依据他们对宋金两国实力的判断,做出的主和选择。
尽管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他们的求和最终只会产生苟且的效果,但杨沅又不能拿还没发生的事情来警示他们、说服他们。
如果现在就旗帜鲜明锋芒毕露,过早暴露自己政治立场的话,那么他初入官途,就会收获一大批政敌。
然而,中规中矩的表现,虽然有助于初入官场的他站稳脚根、结交人脉、培养班底。
可是他结交的人脉、培养的班底,就不可能是纯粹的主战派。
有朝一日他要旗帜鲜明地亮明立场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内部的分岐。
到那时他要花很大力气来统一内部的思想。
这个过程同样风险重重,一个不慎,就要翻船。
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两者各有利弊,杨沅正取决不一,忽然看到了侍立于御阶一侧的张孝祥。
张孝祥,上一届的状元,如今的集英殿修撰。
在原本历史上,这位状元曾经上书为岳飞辩冤。
他因此遭到权相秦桧忌恨,秦桧诬陷其父张祈谋反,将其父下狱,张孝祥的仕途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而今,因为自己一系列的骚操作,对张孝祥也产生了影响,他还没来得及上书,秦桧就已暴毙。
接着便是新帝登基,一连串的朝廷大事的发生,使他还没来得及上书为岳飞鸣冤。
秦桧在时,威权犹在如今的万俟卨之上。
虽然当时张孝祥只是上书为岳飞鸣冤,并没有直接攻讦宰相秦桧。
但谁都知道,岳飞的冤案就是秦桧一手炮制的。
张孝祥为岳飞鸣冤,就是把炮口对准了秦桧。
张孝祥和自己不一样,他不知道未来大宋所经历的一切和那惨烈的结局。
尽管如此,张孝祥仍然不顾个人前程,我又怎能瞻前顾后?
更何况,如今的官家可不像本来历史上那样,即便做了皇帝也要受到太上皇赵构的压制。
如今的官家,比历史上提前了七年登基称帝。
此刻的官家更年轻、更有血性,也更有锐气。
而且官家头上没有了赵构这个太上皇压着,自己的处境比之当初的张孝祥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当官不为民作主,大不了回家做富家翁去!
想到这里,底气十足的杨沅暗暗下定了决心。
……
“官家驾到”
殿上众大臣纷纷站起,面朝御座,拱手如仪。
一百五十七名新科贡士也齐齐施礼。
赵瑗和赵璩并肩从大殿后面出来,赵瑗挽着赵璩的手一起登上了御座。
在御案东侧,放着一张座椅,那便是赵璩的位置了。
赵璩坐下,把眼一扫,就看到了杨沅,立即眉头一挑。
奈何杨沅正肃立垂眸,不曾抬头。
赵璩觉得无趣,便打个哈欠,懒洋洋地偎进了椅中。
赵瑗让众臣工平身入座,看到一百多位新科贡士济济一堂的场面,心中甚是欢喜。
待他看到为首的杨沅时,目中不禁掠过一丝异色。
坦白讲,得知杨沅中了省元时,把他惊了一跳。
他督办案子时,杨沅的办事能力他是很欣赏的。
再加上杨沅是璩哥儿看重的人,赵瑗对他便格外有好感。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杨沅一个武官,竟能过关斩将,接连夺得解元、省元两项魁首。
这让杨沅在他心中的份量可是大大不同了。
以前,杨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可用之才,是一个干吏。
而现在,杨沅在他心中,已经有成长为国之干臣的潜质了。
赵瑗今年才二十八岁,只比杨沅大了四岁,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杨沅可以大力栽培,用上一辈子。
因此赵瑗再看杨沅时,感觉自然不同。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杨沅,这才收回目光,对新科贡士们讲了一番为国抡才的重大意义,然后便道:“今次,是朕御极以来第一科大考,朕对此甚为重视。
故而朕把在京三品以上大臣,俱皆请到集英殿来观试。
今次殿试,朕只出时务策一道。
诸位贡士不必以笔作答,谁想好了,便上前来,说与朕和众大臣知道。”
听了官家这句话,殿上顿时一阵骚动。
殿试一共就只有一天的时间,当天答卷,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