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月道:“都沾沾喜气,崔小娘子不必客气。”等锦月走后,崔如英回到屏风后头看了看银子,元宝圆滚滚的,看着就憨态可掬。
加上许娘子给的,她现在有二两五钱银子了,铜板五十五个,因为相较之下太少,那些都是零花,这二两五钱才是存的银子。
另一头田娘子也打开荷包看了看,今儿白天她休息,也不用去正院帮忙,算起来是啥都没干就拿了银子。荷包里头差不多五两银子,银元宝喜人得很。如果真跟丫鬟们拿同样的赏钱,田娘子心里还不太痛快,好在是多的。不枉她尽心,给的赏钱多,日后只会更尽心做事儿。田娘子可不管许娘子的女儿有没有,给她的没少就行了。
没了别的事儿,崔如英打算一会儿回家。
这回没什么点心,崔如英就把二娘子送她绢花带回去了,她想给二丫两支,二丫最喜欢这个,多了崔如英一个人也戴不过来。
又收拾了一件换洗的衣裳,还有自己的杯子,全装在包裹里。
走之前得跟李嬷嬷说一声,顺便说她请假的事儿。不过李嬷嬷不在,只有锦月在,锦月道:“嬷嬷这会儿估计陪着三娘子在前头迎宾送客呢,不然崔小娘子等一会儿?”
崔如英道:“不是什么大事,劳烦锦月姐姐到时跟李嬷嬷说声,我下午就回家了,十九那日家里铺子开业,我得回去帮忙。我已和先生请了假,估计得十九傍晚才能回来。”
锦月笑着道:“是喜事儿,回头我就告诉嬷嬷。”崔如英笑了笑:“姐姐们若有空可以去捧捧场,不说别的包子管够。就在城东枫林街,铺子叫崔记包子。”锦月温温柔柔笑道:“那好,你回去也慢些。”崔如英点点头,回屋背上包裹就回家了,因为宴席结束得晚,再加上路上耽搁了时间,到家的时候大郎和二丫已经出门了。
崔大山的院子给门匾上漆,这个得颜色越深越好看,漆也得多上几遍才行。
崔如英把东西放屋里,又在家里转了一圈儿,“爹,桌子都做好了?”
崔大山点了点头,“都在铺子里呢。”
崔如英道:“我去看看,顺便多看几家酒坊,今儿把酒水的事儿顺便给定下来。”
说这个不为别的,为了要钱,一家人也得明算账,崔如英可干不出拿自己私房钱贴补家里的事儿。花钱的地方多,掏钱的时候崔大山就没那么痛快,给了一两银子,还嘱咐女儿省着点儿花。
这会儿也就申时二刻,崔如英先去铺子看了看。从崔家到铺子还得花点子时间呢,这条路来得多,崔如英也熟了,到了铺子拿钥匙开门,推门进去一股子木头味儿,她赶紧把窗户打开。
八张桌子全摆上显着挤挤巴巴的,实木桌子又沉,崔如英也挪不动,等崔大山来了得把多的一张桌子搬到厢房去,铺面摆七张桌子就差不多。
崔如英在每条凳子上都坐了坐,又看看厨房,回侯府的两天,崔大山给铺子添了不少东西,厨房多了个大水缸,就省着去次次去井边了。
还有不少厨具,盘子碗筷好几摞,另有煎锅、铁锅、菜刀、菜板……
尤其是院子里的棚子,下面多了不少柴火和木炭,都是能用得上的东西。
崔如英试了试大锅和铁锅,都挺好用的。
去厢房看,里面多了被子和水壶,要不是一个人太小,崔如英都想自己晚上住这儿。
崔如英还在厢房地上看见两挂鞭炮,她都没想到还得买这个,开铺子吸引人肯定要放鞭炮热闹热闹,瞧,她想不到的事儿家里人也能想到。
挺好,很有要开业的样子。
从铺子出去,正好隔壁杂货铺的老板也出来了,见崔如英就一个人,好奇问道:“你们这做啥生意的?”总见人进进出出,可没说过话,今儿看这么一个小娘子过来,忍不住问了问。
崔如英卖了个关子,“过几日铺子就开业了,到时候可一定来捧场。”
还没到开业那日先别说了,就邻着,开业了肯定知道的。
至于卖啥等开业不就知道了,午时开业,不管来吃的人几何,反正人越多越好,人越多才显得这家东西越好吃。路过的人一看,就觉得生意好,再加上香味重,肯定得好奇看看。
看两眼说不准儿就买了。
离开铺子崔如英就一家酒坊一家酒坊挨着看,看了几家,也算定了下来。
就定了两样酒,一样便宜,十文钱一斤,一样贵,一斤二十文,再便宜的崔如英没敢要,更贵的,是没银子要。先买两大坛子慢慢卖,若是卖得好,再和酒坊定,定的多肯定能便宜些。
一样二十斤,若是卖不完,好好保存还能做菜用。家里没多的银子,钱就得紧着花。
办完这些事儿,天色已经暗了,回去路上,崔如英又忍不住走几步就跳一下。
自己存了钱,铺子也要开了,还少了烦心事儿。在这儿活了七年,可算有点盼头了。
崔如英肯定盼着铺子赚钱,但她觉得铺子赚不赚钱不能按照摆摊儿算,每个月抛去本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