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龙有悔】
徐温,比朱温还像曹操的人,在66岁这年突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充满争议,忠奸正邪,众说纷纭。
早年的徐温做着一份前途似锦的工作——私盐贩子。这项工作在中国历史上孕育出了无数英雄人物,例如程咬金,例如黄巢。
起初,徐温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一个美男子,老老实实地“贩盐为盗”。据记载,他为人低调内敛有内涵,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是个玩儿深沉的黑老大,人狠话不多。他的眼神异常犀利,人送外号“徐瞠”,瞪眼杀人徐。
与众多私盐贩子一样,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徐温毅然决然地转行,从事着“群盗”的营生,并独具慧眼地抱上了一条粗壮的大腿——杨行密。
那时的杨行密刚刚扯旗扛把子,处于创业初期,徐温成为杨行密集团最早的一批创业元老,与田頵、刘威、陶雅、李简、李遇等并列“三十六英雄”。
然而徐温实在过于低调,以至于在杨行密集团蓬勃发展的早期,徐温竟然未立尺寸之功,在“三十六英雄”排座次的时候,徐温是倒数第一。这也是当他后来秉政时,刘威等众元老不服的原因。
一直等到杨行密攻占宣州(889年),其他将领进城之后都忙着抢钱、抢粮、抢娘们儿,唯独徐温率部控制粮仓,并煮粥,赈济城中饥民。杨行密这才开始注意到徐温的存在。
史学界一般认为在公元902年前后,徐温才正式进入到决策层的外围,“稍稍以计进事”,“始预谋议”,开始以军师、智囊的身份参与部分决策。
而关于其标志性事件,有的说是因“凤翔之围”时,杨行密奉诏北伐朱温,诸将皆主张用大船运送粮草而唯独徐温主张用小船,事实证明徐温是对的,事发公元902年;
另有史料认为是杨行密采用徐温的计策,使用装瞎的办法,成功骗杀朱延寿,事发903年。然而杨行密是装瞎三年多,也就是在900年前后,就采用了徐温的计策,903年收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装瞎的计策也是严可求为徐温提出来的。
无论如何,在杨行密成功铲除朱延寿后,徐温进入到了决策圈的外围。
徐温真正进入到核心决策圈的时间,实在杨行密病重期间,在讨论立储问题时。
当时,集团内有一种强烈的呼声,是要求杨行密传位给功勋元老,比如刘威,让创业元老们监国摄政。而徐温坚决主张传位给杨行密的儿子,于是获得了杨行密的信任,成为托孤重臣之一。
在徐温的大力拥护下,杨行密长子杨渥顺利袭位(905年)。
不到两年后(907年),徐温联合张颢弑杀杨渥,拥立杨行密次子杨渭,从此之后,杨氏大权旁落,军政大权被徐温、张颢把持;很快(908年),徐温又派钟泰章将张颢暗杀,从此独揽淮南军政大权,进一步架空杨氏。
在此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徐温进一步削弱杨氏,巩固自身权力。
为了提升自身势力,徐温不断唆使杨渭建国称帝。杨渭拒绝称帝,只允许建国改元,于是在919年建立吴国;第二年(920),杨渭病逝,徐温拥立杨行密第四子杨溥。
927年,徐温逼迫杨溥称帝,却在杨溥称帝前突然病逝。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徐温死后十天,养子徐知诰逼迫杨溥登基称帝。
徐温具备乱世枭雄的一切特征,他同时具有温和宽容、冷酷无情两张面具。
钟泰章在暗杀张颢的行动中立下大功,然而徐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只顾着抢夺张颢的权力,却忽略了对钟泰章的赏赐。当时,钟泰章什么也没说,默默地领下了所有的悲伤。过了一段时间后,某一天,钟泰章喝醉了酒,借着酒力向左右大吐苦水,说自己帮徐温杀了张颢,立了大功,没想到徐温是鸟尽弓藏、过河拆桥之徒!
徐温身边人立刻劝徐温赶紧杀他灭口,因为他知道的实在太多了,免得他“胡说八道”。而徐温却非常内疚,说都是我不好,竟然忘记了人家的恩情,哪儿能再把人家杀了呢?于是立刻给予其厚赏,逐渐提升为副省级干部(寿州团练使)。后来徐知诰想借“反腐”除掉钟泰章,徐温亲自出面,大力保全,告诫徐知诰,永远不要忘了钟泰章帮他杀张颢之大恩。
913年,徐温派李涛攻打杭州,在战斗中,副将曹筠临阵倒戈,投降杭州,淮南大败,李涛被俘。徐温赦免了曹筠的妻儿老小,并且给予厚待,派间谍偷偷给曹筠带话,向曹筠道歉,说此前是我不好,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没有及时给予你军需,这才导致你负气出走,对不起,我错了。
曹筠被感动地稀里哗啦的,同年“狼山-无锡之战”中,曹筠再次阵前倒戈,回到淮南怀抱,并依据击溃杭州兵,将功折罪。
与曹筠一同回归的,还有一位陈绍。
在王茂章征淮时,徐温陷入窘境,多亏了智勇双全的陈绍,才使徐温反败为胜,而陈绍却在后来叛逃杭州,徐温曾开出赏格,悬赏百万捉拿陈绍。“狼山-无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