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四章 (3 / 3)

姑娘心意,有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姑娘名讳合山月二字,来此一路坎坷,也盼愁心去,好月来,不如就用引雁二字。”

宋照明吟了两句,见远山与层云相接,飞鸟穿梭其中,似曲水流觞,“其后两句也流传甚广,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原在洛阳城中不明白,只觉诗仙文采斐然,如今见此景致才知是何种气象",宋照峒双手叠在胸前,向袁鸣宇行了个万福,“照峒谢先生赠字。”

袁鸣宇为契丹人强占汉女所生,后来突厥人占领了灵州,契丹人撤退,他和阿娘被留在灵州,突厥人来后对原先契丹人和汉人聚居的区域烧杀抢掠,阿娘被充作突厥人的军妓,他也沦为奴隶。

袁鸣宇出的三天前,夏夜电闪雷鸣,在屋中只听见轰隆隆后跟着一阵刺啦式的焦响,隔日出门领粮时才发现,隔街的老柳被劈出一道二指深的沟壑,切面处泛着蛇鳞般的光泽,因遇了这事,他又是阿娘这些一同生活的姊妹中第三个降生的孩子,便叫了袁三雷。

汉人奴隶在突厥人军中只配在军帐外周做活儿,搬运物资已是体面的,健壮男子顶缺,像袁三雷这样的小孩,多被安排去做些洗刷清粪的活计,日日闻臭吸浊不说,饭食也是有一顿少一顿。每隔几日,袁三雷便去内帐边缘,阿娘省了些党项军痞或赏或扔的饭食,偷偷拿出来给他。

河初化冻,柳枝才冒了米粒似的新芽,这几日突厥人焦躁得很,咒骂声不绝于耳,一车车的皮毛和粮食被装上车,留在营里的人越来越少,袁三雷猫在连帐的拐角处,手上皲裂的口子被冷风扫得火辣辣地疼。阿娘身上裹着张毛毡,他曾见党项人将这东西铺在床上。

“这些你都拿着。"阿娘把毛毡脱下,团着递给他,里面包着干粮,一小块发黑的熏肉,还有串不足一缗的铜钱,和一支祥云式样的簪子。

借着主道上一点微弱的火光,袁三雷看到阿娘正从额头起一寸寸瞅着他,那留恋的目光来来回回,织成了一件裹身的戎装,时至今日,他仍旧能想起春寒料峭里阿娘眼神的温度。“好孩子”,阿娘只着了件破旧不堪的麻衣,瘦小的身躯在阴影里发着抖,“从这条路绕到河边,藏在芦苇丛里,顺河走到峄山角,有条小道,你儿时我常带你去采花的,从那过",寒气似掐住了阿娘的咽喉,哆哆嗦嗦地上句不接下句,“穿过山,他们说,那里有汉人的驻地。”

“阿娘呢?”

此后袁鸣宇先过雁门关,遇到了在雁门关巡视的姜维桢,后沿滤沱河由忻州回到太原,此时代州还是大晋的土地。姜家旧部,生于朔州,募兵被招入,正逢姜维桢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每隔两日的戌时,姜维桢便在营中亲授经义和兵法,因格外聪慧被姜维桢看重,后来回京时带在身边,编入北门禁军,跟随锦阳郡王行走于御前,锦阳郡王回蜀领益州都督后,袁鸣宇在姜维桢安排下随锦阳王去往蜀地,姜维桢自知事难转圆,只希望梁鹤颀冲动时,袁鸣宇能在一旁劝阻,不致酿成大祸。

“齐王,锦阳郡王与皇后自幼一同长大,当年先皇意欲令齐王娶姜家长女为正妃,本是一段嘉话,未曾想天不佑我大晋,姜家长女还未嫁去,齐王就英年早逝。国丧时,朝内国本之争愈发激烈,姜家长女克夫之说也在京中传开,一日日待嫁蹉跎,那时谁不惋惜。谁知三年之期一到,锦阳郡王就在宗亲议政时跪求先皇赐婚,求娶之人正是饱受流言之苦的姜家长女。”

“如今想来,只怕先皇绝不会允。”

“正是,不允是意料中事,甚至这克夫之说本就来得古怪。”

“古怪?“宋照明向天一指,"您是指这是那位故意透出来的?那锦阳王当时还是世子,日日伴驾君前,难道对此事就一无所觉?”

袁鸣宇点了口茶,捻胡一笑:“据说咱们这位锦阳王少年英才,未及弱冠就深得帝心,只怕不是不知,而是知之过甚。”宋照明不觉怔然,深秋湖面縠纹不显,唯有南飞雁蘸水而过。今岁天寒,闵越等地亦是北风迫急,也不知行在云霄,头雁有否觉察:“北雁南飞,既知一去迢迢,冬寒难返,纵仅微末希望,也愿勉力一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