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我不能接班?”
“工作是老娘的,老娘想让谁接班就让谁接班!”
“说来说去,就是你们偏心……”
争吵一声高过一声,通过薄薄的木板墙传进小房间,坐在床边的孟秋单手支着下巴,深沉地叹了一口气。
又开始了。
这不是孟家第一次发生争吵。
只她穿来的这几日,类似的争吵就发生过无数次。
为的是什么呢?
谁接班,谁下乡?
孟家有四个孩子。老大孟春,前两年已经结婚了,现在在轴承厂上班。
老四孟冬年纪尚小,还在上小学。
老二孟夏和老三孟秋,一个十九,一个十八,今年都到了下乡的年纪。
孟父孟母都是江州市第三机械厂的工人。孟母是一名普通工人,孟父是厂里的四级钳工。
在大城市四级钳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江州市这样的小城市,四级钳工已经是厂里的骨干了。
就是靠着孟父,孟家才能养活四个孩子,并先后送四个孩子读书,甚至还给老大买了一份工作。
孟父每个月工资能拿到五十一块五,偶尔出差还有外快,他一个人的工资几乎能比得上孟母、孟春、以及孟春媳妇三个人。
所以他的工作是万万不能动的,要不然孟家的日子一下子从中等到赤贫。
孟母的工作倒是能腾出来,可是,两个女儿,一份工作,谁接班,谁不接呢?
孟父孟母考虑到小女儿身体不好,就说让小女儿接班,大女儿再想办法。
大女儿孟夏就不乐意了。
凭什么?都是女儿,凭什么让三妹接班?
孟家就是因为这个事吵起来的,也得亏他们一天吵三回,孟秋才能在短短时间内,把事情理清楚。
她是三天前才穿过来的,前世她还在上学,好不容易度过期末周,正准备享受暑假,一觉醒来,变成了这个“孟秋”。
从原身的记忆里,这个时代有点像平行时空的七十年代,地名国家名略有不同,但历史上的大事件相差无几。
七十年代孟秋不熟悉,但她看过相关书籍影视作品,知道个大概。
这是个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特殊时期。
最关键的是,这个年代国家也很艰难。而她所在的时代,祖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能和世界霸主——老M掰腕子的那种。
孟秋想想就心酸。
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办呢,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说不定过段日子,她还要下乡。
孟秋长这么大,还没种过地,她是真不会。更想哭了。
外面不知道说了什么,“砰”地一声,门被重重摔上,然后是孟母的声音。
“嗨你——长本事了?有本事出去就别回来!”
孟秋赶忙收拾好心情,按照她之前的经验,这次的“战争”差不多到尾声了,下面就该叫她了。
果不其然,孟母又骂了几句,终于偃旗息鼓,朝屋里喊道:“三妹,三妹?”
又猜对了!
孟秋苦中作乐,拉开门,乖巧脸:“来了!”
孟母心里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大女儿说一句顶一句她烦,小女儿让做什么做什么,她又嫌弃。
“你这干的什么活?菜怎么择成这样?叶子择什么?不要钱啊……”
“皮别削!刮一刮,刮一刮不就行了……”
“哎呀算了算了,你起开,我来!去把砧板菜刀拿出来洗洗!什么事都指着我,我欠你们的……”
“哦。”孟秋麻溜地去拿东西。她就坚持一点,活干得不好,态度一定要好。
孟母看着她,心里直发愁,她家三妹真不是干活的料,家里的事都干不好,还指着她干农活?
孟家住的是筒子楼,家家户户都把灶台搬到了走廊上。
住在孟家对门的胡秀芬家也在做饭。
虽然她和孟母住门对门,但两人从年轻时候就不对付,有事没事怼一怼,看对方笑话最积极。
这不,这会儿胡秀芳就说:“哎呦赵春华,你家三妹这样不行啊!乡下日子可比城里苦,啥事都要干。三妹这样,下了乡,日子怎么过啊?”
孟母心说要你说,我能不知道?懒得搭理你。
胡秀芬也不在意,把锅盖盖上,让锅里的东西继续煮,扭过身来,看着孟母,继续说道:“赵春华你家到底谁下乡?是三妹还是二妹啊?”
“你以前不是说不能重男轻女吗?怎么没见让你家大春和冬子下乡?冬子年纪还小,大春可是当大哥的,怎么不让他去?”
孟母听她越说越不像样,怼道:“你还是先管好自家的事吧!女儿有工作,硬逼着下乡让给儿子,就你最光荣!”
“我生的丫头,养这么大,还让她们读书,让个工作怎么了?你天天说疼女儿疼女儿,还不是和我一样,让丫头片子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