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宋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_[(,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明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唐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