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一派呢?
河患需处力,可是京西干旱西南饥民处处需要用钱。
再则黄河泥沙使辽道淤泥积高,辽兵根本无法乘船南下,黄河无须改道东流只要维护北流河道即可。
又有大臣上奏:小孩子才一选一,我们大人全都要啊,臣认为当把商胡道、一股河合一为一,并疏浚下游】
秦.民间
黔首驻着农具七嘴八舌地议论:“那宋官怎么跟闾里的闲汉一样?”
争来争去,半天都拿不定主意?
而其他人则庆幸:“幸好俺们没在后世,否则咱们这地啊,早就被淹了。”
听他一讲,旁人俱是点头:“极是极是,俺烧火都去河坝上捡柴,后朝光秃秃的一片,啥也没有,也不知他们怎么生火做饭。”
有游侠取笑他:“你个蠢蛋,后朝烧煤你忘了?”
比起后朝大秦黔首更关心陛下何时让他们用上煤。
实在不行官府也可以卖煤嘛,他们自己做蜂窝煤使。
【不管众臣子如何争论,总之宋廷在答卷之前把朝堂上的官员派出实地勘测。
不容易啊!
这些拿着一张地图就指天画地大谈黄河改革方案的重臣,终于舍得踏出朝堂实地看一眼现实。
勘测之后,司马光建议朝廷:对一股河再加宽加深,让河道能以最大努力容纳全河之水,最后咱们再慢慢堵商胡道,完成东流计划。
但他的勘测报告交上去没用,因为东流派总主持人王安石没采取他的缓进策略,而是急游回河。
因为一旦回河成功,就能让百姓利用淤泥种粮食,减少朝廷负担也使百姓安心种田,稳定华北民心。
最后一股河的结果跟六塔河一样,承担不了黄河水直接决口南下,让在徐州为官的苏轼一回头:好家伙!黄河之水天上来,淹了冀州淹徐州!
王介甫,我跟你没完!】
宋
还没到徐州做官的苏轼:我骂还是不骂呢?
他大兴工役还牵连徐州百姓,徐州被淹其赋税该怎么办?
苏轼摸了摸脑袋,细想王介甫做法,觉得他是‘贼’,万恶法家,当骂!
嗯,他得写诗骂他!
李斯&张汤举刀:你再说一次?
【第三次是宋哲宗时期,但治水与否在高太后执掌期间就争论不休;
但他们争论变为升级,具体表现为:高太后及部分大臣在回流东流之间反复横跳,所以元祐时期总会发生治水奇景:
一会宋廷大臣高喊:冲呀!兴工回河,保卫宋土,于是举
国上下大兴黄河改道。
一会宋廷大臣高呼:停下停下,听我说我给你们讲大道理,于是朝廷下诏停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党上诸位大臣并最高统治者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好几年,最终回河派(东流派)取得成功,两年就让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结果还道不过五年,黄河决口东流断绝向北又冲出一条河道,宋廷上下傻眼:我那么努力治河,黄河你为什么非要北流?】
唐
武则天忍不住笑出声:后人言语实在戏谑,如同巴掌拍在大宋君臣脸上。
她眸色横色天幕,轻轻摇头:看来后人对大宋君臣怨念极深啊。
不过...就算治河有误也不会让后人如此怨念吧?
她转过头对上官婉儿道:“不知大宋做了什么,让后人如此看不起?”
上官婉儿摇摇头,迟疑地道出她的想法:“大宋...君臣都不强硬?”
难道他们行汉惠帝的拱垂之治?又或者行黄老治国?
但都不像啊?
【宋廷不明黄河为何要北流,现在咱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做事老打醉拳?
逆水之性强使回河也就罢了,回河时能不能对回河故道进行疏导?
并且治河就治河,为什么非要全程参与?
难道黄河及百姓是你们君臣相亲相爱的play一环吗?
儒家修身治天下,从宋朝三次回河中没看到儒家济苍生动作,只看到党争相互拖后腿。
从上到下治理黄河根本没有周密的计划,只有一堆看着地图改河道的士大夫从各种角度进行争论,就是忘了根本问题:治水!】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小声嘀咕:没想到后人嘴挺利,像刀子刮了一层又一层。
赵匡胤…赵匡胤血气上涌,身体往后倒,叭!
【汉明帝找王景治水,嗯,确认对方是技术人员,行!治水交给你,有问题要帮助找朕,丞相尚书等官做自己的事,有问题就讨论不胡乱插手。
最终王景修出一条保黄河六百余年的河道。
忽必烈任郭守敬为西夏治水工程师,数月后问他:守敬啊!你治到哪了?
郭守敬回:“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