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合集> 第821章 征淮三大战役之寿州战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21章 征淮三大战役之寿州战役 (1 / 2)

【征淮三大战役之寿州战役】

3月7日,柴荣征调附近州县的丁夫在涡口(镇淮军)夹河筑城,并将下蔡浮桥转移到此,从此控制了淮河水面,使得淮河下游方向的援军再也无法支援寿州。

由于连日的暴雨,导致淮河水位暴涨。南唐濠州都监郭廷谓趁机出动水军,想要偷袭夹城,焚毁浮桥,结果被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赞提前侦查到,于是设伏败之。

赵匡赞,与赵匡胤是异父异母的亲同事,两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赵匡赞原名赵美,后改名为赵匡赞,大宋建立后又避讳改名赵赞。提起这位赵匡赞,大家也许并不了解,但要提起他的父亲和祖父,则是赫赫有名,起码在本书是大名鼎鼎——他的父亲叫赵延寿,祖父叫赵德钧。

3月11日,柴荣任命向训为总监军(淮南道行营都监),率兵驻防涡口;12日,柴荣从涡口返回下蔡。

切断了“寿州——濠州”交通线后,柴荣要啃下寿州这块儿硬骨头了。

李景达、陈觉等从濠州逃回昇州,只有陈德诚所部全军而退,而这几乎是南唐现存的全部力量了。

李璟近乎绝望,知道寿州必然不保。

13日,李璟给寿州刘仁瞻下达了诏书,高度赞扬了他顽强抵抗的精神,代表南唐朝廷感谢他的艰苦付出和卓越贡献,作为一个戍边武将,他已经出色完成了使命,不辱臣节……最为关键的是,李璟同意刘仁瞻投降(使自择祸福)。

17日,后周主力在寿州城下集结,耀武扬威,恐吓寿州守军。

此时,刘仁瞻已经病入膏肓,不省人事(不知人),其部下聚在一起商议,认为李璟既然已经同意他们投降,大局已定,那他们也实在没有必要做无用的挣扎和牺牲了。于是,3月19日,寿州监军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人,以刘仁瞻的名义,向后周提交了投降申请书。

次日(20日),柴荣派亲信张保续入城宣谕,表示接受寿州投降的请求。刘仁瞻之子刘崇让代表刘仁瞻出城谢罪,沟通投降事宜。

21日,柴荣在寿州城北举行受降仪式。周廷构等用担架抬着昏迷中的刘仁瞻出城投降。柴荣亲自慰劳,并准许他回城养病。

英雄惜英雄,柴荣赐给刘仁瞻玉带、御马等,拜其为检校太尉、加特进、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然而刘仁瞻回城之后就立刻病亡。

柴荣叹息良久,下令追封其为彭城郡王,以其子刘崇让为怀州刺史;把寿州清淮军改名为“忠正军”,以旌刘仁瞻之气节。

李璟听说刘仁瞻病逝后,悲恸大哭,追赠太师、中书令,追封卫王,赐谥号“忠肃”;后主李煜袭位后,追封其为“越王”。

刘仁瞻忠贞不屈的气节打动了敌我双方,死后被敌我双方同时追封王爵,自古罕见。

大宋建立后,李煜让刘仁瞻之子刘崇谅充当进奉使,带团访问大宋,赵匡胤得知他就是当年坚守寿州的刘仁瞻之子后,赐官为都官郎中,以嘉其忠。过了一百多年后,到了宋徽宗时期,已经把刘仁瞻的牌位列在祭祀大典中,赐祀额“忠显”,供人祭祀瞻仰,终年香火不断。

关于刘仁瞻是否“投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刘仁瞻在清醒的情况下主动投降,另一种则是监军周廷构等“诈为仁瞻书”,在刘仁瞻昏迷的情况下以他的名义投降。主流史官认为后者更可信。

首先,刘仁瞻自柴荣征淮以来,坚守寿州近一年半,期间不惜将打算投降的儿子刘崇谏腰斩,其坚决抵抗的意志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认可;

其次,是柴荣对他的态度,柴荣非常钦佩他,在他“投降”后给了加特进、检校太尉、中书令、节度使的任命,并在其死后追封郡王,而在柴荣攻打后蜀时,后蜀将领王环同样是坚守秦州,久攻不下,最后力屈而降,而他在后周至死只做到了“大将军”,所以刘仁瞻肯定不是力屈而降,而是宁死不降;

最后,是柴荣在受降当天颁布的制书,“刘仁瞻尽忠所事……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一句“尽忠所事”,很值得细品。

故史官云“视世宗待二人(后蜀王环、南唐刘仁瞻)之薄厚而考其制书,乃知仁瞻非降者也。”宋朝的史官就已经斩钉截铁地认定刘仁瞻至死不曾投降了。

刘仁瞻被抬回城后,就立刻病逝,也很可能是得知自己“被投降”后,忧愤而死。

柴荣把寿州的治所迁移到下蔡县,大赦寿州,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以周廷构为卫尉卿,以孙羽为太仆卿,赏归顺之功;以许文禛为左监门卫上将军、检校太尉,以边镐为左千牛卫上将军、检校太傅。

安顿好寿州后,柴荣北返汴州。

回到汴州后,柴荣恩准“怀恩军”八百余将士返回家乡。“秦、凤战争”时,柴荣将后蜀的数千降兵降将改编为“怀恩军”,使之驻防淮河沿岸。如今,柴荣让怀恩军指挥使萧知远等八百余将士返回蜀地,一方面向蜀人显示中原大国之恩德,另一方面,也是让这些人向蜀人转述中原克平淮南数千里之地的可怕战绩,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