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纺机,让棉纱成本大幅降低,从原先的每磅10先令降为8先令。
与珍妮纺织机及水利纺纱机合体后(又称骡机),四年后成本变为2先令6便士。
天幕沉默几息,叹道【纺织在机械中不显眼,但它确实‘工业之母’。
因为纺织机生产不稳定,所以人们开始想法改善驱动能力机械,于是1785年(乾隆五十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就被用到纺织机上。
这就是工业化的威力?
想到天幕展现的后世武器,武则天朱棣等人脸色肃穆起来。
而刘彻…却盯着乾隆五十年陷入了沉思:乾隆到底在位几年?
难道比他在位时间还长?
【从1730年到1826年,棉纱生产成本由120磅降到不足6便士,不足百年就降了94%,并且随着工业化的生产,其成本还在继续下降!
到1830年(清道光)时,鹰国棉纺工业完成从手工到机器的工业转变。
在鹰国完成工业转变后,其纺织技术就被灯塔国实行‘拿来主义’给偷走。
偷技术的人是萨缪尔.斯莱特,从此灯塔国纺织业开始发力,而萨缪尔.斯莱特也被称为‘工业之父。’
那么两国发力之后,工厂出产的布料卖哪去?
要知道当年鹰国为了获得廉价的棉花,在1725年(雍正二年)进入印度,经过十九年瓦解了印度莫卧儿帝国,把印度变为殖民地;
因此鹰国称霸全球的路(之一):鹰国本土有纺织机械——印度廉价棉花——鹰国用印度棉花生产纺织品——卖到印度及其他地区;
而灯塔国呢?
技术从鹰国行‘拿来主义’——本土有大量的奴隶种植园——纺织品大大滴有;
那么多棉布该卖哪呢?】!
不行朱标回答,朱元璋就自顾道:“不行,得改得改。”
朱标神情正经:“棉花长在不宜地,会让农人毫无收成,无棉也要向朝廷纳棉布以充税赋,这就不是劝农善政了。”
而是失人心的恶政。
“
来来来,明成祖说说呗!”朱樉抓住机会阴阳怪气,自打天幕讲朱棣为大明帝王后,他看他哪儿都不顺眼。
眼下见陛下太子商议国事,又开始借题发挥:“说不明成祖能想出个好法子呢。”
“给朕滚蛋!”朱元璋大怒,侧身一脚踢在他身上,指着他鼻子大骂:“滚出去!别给朕丢人现眼!”
见皇帝&亲爹盛怒,朱樉耸眉拉眼地急行一礼,赶紧退了下去。
朱元璋瞥了眼墙角装鹌鹑的朱棣,冷哼一声拉着大儿商议劝农政策。
而朱标却开口让朱棣加入政务议事,朱元璋哼唧唧地没有反对。
二人商议后的初步决定:让民间在隙地种植桑枣及棉花,以种植数亩进行免税。
具体数额让朝臣商议后决定。
他不知道的是,此法在洪武二十七年提出,一直延续到清朝仍在执行此例。
【棉花直接成了元廷的实物税赋,税赋从每岁10万匹到50万匹,甚至成为夏税(元收布、绢、丝、棉等)之首;
到明朝正德年间,松江府日产棉万匹,享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是朝廷出口支柱;
到康熙时期,大清在上海采购的布匹每岁二十万匹。
棉花已经成为次农业的重要物种,但棉花的纺织技术却开始停滞不前。
准确讲应该是:
织品样式技术扩张:有增长;
各种图样,各类复杂纺法完全满足贵族及出口需求。
织品增加产量技术扩张:四锭、五锭纺车出现。
但是从元至清几百年中,民间用的主要纺车主力还是一绽纺车:10小时出四两纱;
松江府等纺织业发达区,黄道婆发明二绽纺车,到光绪年间时,有些地方倒退回去,以二绽纺车为主。
二绽纺车上等女工每日纺上等纱7两,中等纱8两;下等纱11两;
但是朝廷对棉布需求有多大呢?
以明为例:给臣子藩王的棉布赏赐每年约:不下五十万匹;
边卫军士:每人每岁棉布两至四匹,棉花一斤半;
还不包括朝廷自用、官商人员等需求布匹数,年用棉布高达一千五百万匹到一千八百万匹之间。
所以明清时期,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县令,都有一项本能任务:劝督当地纺织。
不管无论当地合不合适纺织业,都要倡导,都要家家户户有纺织,田间土地隙隙棉花,要做到寸土有之,这叫政治正确】
元
忽必烈很焦躁,他迫切想知道明是何人所建,可是他衷心祈求长生天赐予他答案,却无德。
唯一安慰的是,他大元有元顺宗。
只是…忽必烈眉头一皱,温和恭顺?像他孛儿只斤家族风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