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有害国家不说,还让使功臣后代生出骄族心态,触犯法律,使国家难做。
所以唐太宗想要分封诸宗室、功勋重臣,让其子孙世袭地方,以辅翼李唐天下,达到天下共治、大唐基业永固的目的——失败】
天幕语气变得诙谐起来;【面对群臣反对,唐太宗表示不服:政策还没实施,尔等怎么就知晓世袭刺史不行呢?
在贞观二年、九年失败后,唐太宗开始强行卖安利!】
天幕突然跳出一个圆滚滚的小人,头顶贞观十一年,洋洋得意地走来走去,小嘴还在振声大喊:朕来了朕来了!
朕带着世袭刺史走来了!
…
历代君臣脸色窘然:为何后人行事为何如此轻浮?
学习老祖宗国事,难道不该慎重以待吗?
他们对天幕无奈时,见看见李唐太宗圆滚滚的小人,往
前一跳:
天幕出现一行行小字:贞观十一年:定制诸王为世封刺史…定制勋臣为世封刺史…封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河北北县),改封赵国公,房玄龄为宋州(河南商丘)刺史,改封梁国公…
勋臣十四人为世袭刺史,非有大故,不得黜免…
【贞观九年,唐太宗表示四夷咸服,不是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共创大唐盛世!
即便群臣反对,在贞观十一年时,唐太宗借着世封诸王之机,将勋臣世袭刺史推行了下去。
加上前后分封的二十一个皇室子弟,大唐共封三十五个刺史。
其中封地并不以重臣籍贯出分封,而是按照交叉牵制,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分封。
一来借此改变朝廷内重外轻政治结构。
二来设置陇关集团为大唐屏障,以此拱卫中央。
三则利用关外和西南世袭,扩大中原王朝影响力】
天幕加强了重音:【最重要的是让大唐国祚绵长。
不过奇怪的是…】
陈雪语气疑惑:【为什么不分到羁州府?
唐太宗效仿周分封扩大文明统治边缘,也要插入四夷中心才能把政治影响力扩散到最大,从而打破帝国极壁问题】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啊!这…给诸皇子草原封王…不相当于给人发配边关,逼他们反吗?
自古华夏以中原为本位,在儒学思维中,四夷就是遗荒之地,岂能长久居住?
至于把臣子世袭到边地?
满朝文武立马就反!
明
听得天幕幼稚语言,朱元璋咂咂嘴:女娃娃想得挺大胆。
不过…无论是汉唐,或者晋代等分封朝廷,他们分封都是对内封藩镇天下!
只有他老朱,是分封对外制异族。
想到这,朱元璋忍不住嘿嘿笑出声,他老朱没小时候没摸过书,可从军后可是日日读书的。
纵观历朝历代,无论是汉唐,还是元蒙人,他们都无法把北方给烫平整,只能进行战略防御敲打。
不管各朝手段如何,只要中原不乱,异族就奈何不了中原。
他金刀大马地坐在椅子上,得意地抬抬眼:他不兴大唐统治四夷的盛举,也不学宋朝龟缩一隅。
他就把中原攥在手心,再让儿子们守边疆,防守鞑子南下。
有朱家藩王统兵屏障北地,若有鞑子来袭,朝廷就能从容地调兵击敌,而不是像宋朝那般,把北方异族随意出入大宋边境。
朱元璋想到自己想出来的分封法,就忍不住得意,他把藩王变成朝廷总兵,没有封地,没有兵权,只是个皇子‘总兵’,但有不臣之心,朝廷随意拿捏藩王。
嘿嘿!如此一来,他大明江山自然稳固,今后大明有君弱臣强局势,也不怕朱家皇权旁落。
天幕没有对此纠结,语气松快道:【唐太宗世袭刺史想法,与群臣对持两年,甚至连长孙无忌等受益人,都上书表示:臣等为陛下披心沥血,外任刺史与流放何异?
到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说:“割地封以功臣,自古有之,既然你们都不愿意,那便到此为止。
于是功臣世袭刺史停止】
唐
魏征等人齐齐起身,伏拜道:“陛下圣明!”
“起吧!”李世民心中微微失落,还是重整心绪提声道:“大唐盛世,要来诸公共力,朕才好多赐食邑让卿传家啊!”
熟悉的说闹声,打破殿内凝重之气,群臣全都笑了起来:“臣等定当竭力,使陛下早得耀耀圣君!
李世民眼眸一亮:这个好!
【虽不能用重臣做屏障,深化辐射王朝影响力,但唐太宗在接受天可汗称号时,默默地举起中原文化武器。
以中原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在唐太宗手中正式成形!】!
大秦能席卷天下,除了法家外,也靠捡六国遗弃人才强国。
按天幕所说,大秦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