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历史讲解完整版> 第148章 昭宗幸华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8章 昭宗幸华州 (1 / 2)

在武装力量方面,昭宗也还是老思路:亲王典兵。

把禁军的兵权交到亲王手中,让皇族掌控禁军,作为皇帝亲自掌兵的一个重要过渡。

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昭宗这次没有直接对左、右神策军动手,而是选择了内部瓦解分化、体制内另起炉灶的办法。在左、右神策军的编制外,新设置安圣、保宁、宣化等营,并从禁军中精挑细选了数万人编入其中,然后命各位亲王担当其统帅。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招募新兵的战斗力渣渣问题,又减弱了左、右神策军统领们的反抗情绪,两全其美。

在昭宗的授意下,延王李戒丕、覃王李嗣周又私下募兵数千人,扩充兵力。

昭宗每一次巩固皇权的动作,都会引起不希望皇权得到巩固的人的警觉和反弹,特别是在兵权上的动作。这一次,反弹最大的当然是凤翔李茂贞。

李茂贞做贼心虚,本来就是惊弓之鸟,对昭宗坚定而高效的军事动作相当敏感,认为昭宗是要对自己动手,于是先发制人,带兵“诣阙诉冤”。

李茂贞还有五秒到达战场!

京师大恐,百姓们纷纷逃进山谷躲藏。

于是昭宗命诸位亲王统领各军,在长安以西驻扎,严阵以待。同时向河东李克用发去信号,“李茂贞又来了!请速速勤王。”

李茂贞在娄馆今陕西省兴平市西与覃王李嗣周所部遭遇。亲王的部队仓促草创,根本没有形成战斗力,且诸亲王的军事指挥水平也难与李茂贞相较量。覃王李嗣周大败,李茂贞逼近京师。

延王李戒丕劝昭宗从鄜州东渡黄河,去投奔河东李克用。昭宗依计而行。

昭宗一行人逃出长安,刚刚渡过渭水,镇国韩建就派儿子韩从允携带奏章,觐见昭宗,建议昭宗移驾华州镇国军总部。

韩建也是“三镇犯阙”的元凶之一,不得昭宗信任,昭宗更愿意远赴河东太原府,于是婉拒了韩建的请求。

然而韩建并不死心,接连不断上疏挽留昭宗。昭宗身边的文武百官也对太原府的长途跋涉心存畏惧,纷纷表示不愿舍近求远,哪儿的黄土不埋人啊?留下吧。

于是昭宗命韩建前来觐见,讨论下一步行程。

韩建跪地叩头,哭道:“如今天下不太平,嚣张跋扈、心怀不臣的藩镇岂止李茂贞一个?我只怕陛下一旦渡过黄河,便再无回鸾之期。皇家宗庙祖坟均在此处,陛下更不宜远游。华州虽然兵微将寡,但我在此鼓励农耕、秣兵历马也有十几年之久,控制关辅一带不成问题,而且离长安只有不到二百里,希望陛下驾临蔽镇,以图兴复!”

昭宗这才带着文武百官,移驾华州。

李茂贞进入长安之后,下令纵火,把长安夷为平地。

中和三年883,黄巢火烧长安城,超一半的房屋被焚毁焚府寺民居什六七,次年“半日宰相”王徵粗加修葺,修复了不到十分之二仅完一二光启元年885僖宗二次出逃时,长安又遭乱兵焚毁,那次是彻底摧毁殆无孑遗次年王行瑜杀朱玫,“诸军焚掠京城”去年895“三镇犯阙”,再次焚掠京师如今896,李茂贞再次火焚长安城,长安城里的宫殿、市场、民居“燔烧俱尽”。

杨行密上疏请昭宗迁都到淮南王建上疏请昭宗迁都到成都。

听说有迁都之议,三号种子朱朴赶紧发表自己的意见,大笔一挥,一篇满分议论文添乱:

先抛出一个基本轮调:首都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天地兴衰而随时改变继而指出长安历经战火,已经不能再做帝国首都随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迁都襄州之后用大段篇幅从多个角度阐述襄州作为首都的好处末尾不忘驳斥一下迁都淮南、太原的观点最后回扣主题,重申迁都襄州才是上上之选。

特别注:朱朴,是襄州人

中心思想明确,贯穿全文逻辑清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修辞手法和遣词造句更是无可挑剔。

仅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堪称中学生满分范文。

但严格来讲,这篇作文也可以大胆地给出“0”分,因为三观不正,中心思想严重谬误,打根儿上就跑偏了。

首都,国之根本迁都,则根本动摇。不到万不得已,天子是不会轻言迁都的。

“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驾幸蜀地黄巢犯京师,僖宗驾幸蜀地李煴篡位,僖宗驾幸兴元……都不曾讨论迁都,而今只是一个李茂贞,就要讨论迁都?还什么首都原本就是要随时更换的?你读过史书吗你?自古以来,除非改朝换代,一共才迁了几次?

昭宗既愤怒又失望,根本就没搭理朱朴不报,连个“阅”字都省了。

寄人篱下,必仰人鼻息。

文武百官客居华州,都对主人韩建唯唯诺诺,不知韩建之喜恶,个个噤若寒蝉,唯恐哪句话会给自己招惹杀身之祸。大家心照不宣,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凡事都要先请示韩建。

虽然韩建没有逼迫中央流亡政府,但经过之前的无数次教训之后,政府官员全都十分乖巧不乖巧的早就被淘汰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