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历史趣事> 第979章 丽春院大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79章 丽春院大火 (1 / 2)

【丽春院大火】

关于钱元瓘的死,堪称离奇。

据记载,941年7月的一天,吴越国宫苑丽春院突发大火,火势凶猛,很快就蔓延至整个王宫,宫室府库几乎被夷为平地,而亲眼目睹这一切的钱元瓘则因此受到了惊吓,吓疯了,“惊惧发狂疾”,仅仅一个月后,这位天降猛男就撒手人寰,享年55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很多对五代十国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把钱元瓘当成了笑话,说他是胆小鬼、窝囊废,说他在位十年,碌碌无为、平平庸庸,然后被一场火灾活活吓死了……

钱元瓘能被火灾吓死?他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他是用火油机团灭淮南水师的人,他会怕一场火灾?太监宫女不害怕,文武百官不害怕,偏偏是他被吓死?

《十国春秋》给出了一个诡异的答案,说当时钱元瓘躲避火灾,然而火焰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他躲到哪里,火焰就追到哪里,钱元瓘于是受到了巨大惊吓。

这种解释也很牵强。钱元瓘毕竟是刀枪炮子里钻出来的,战场上敌人拿着真刀真枪追他,他不怕,反倒是火苗追他就让他害怕,况且火苗最终并没有真的伤害到他。

通常来说,皇宫的火灾与民间的火灾有着本质的不同。民间失火,多为意外,而皇宫失火,多是人为。很多情况下,皇宫失火往往意味着一场宫廷政变。

别说是戒备森严的皇宫,就连军营、官府、城门等机关单位,兵变的第一步都是“纵火为乱”。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丽春院的这场大火其实是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钱元瓘怕的也不是无情的大火,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钱元瓘有三十多个兄弟,继位之后就以“谋反”罪名处死了钱元珦、钱元?,剥夺了钱元璙的实权。这样做就能消除隐患吗?显然不能。

比如“钱元?谋反案”,史籍明确记载,说当时许多权贵都暗中与其有秘密联络。钱元瓘想要顺藤摸瓜,把异己分子一网打尽,被侄子钱仁俊劝阻,最终将那些私通的信件公开焚毁,既往不咎。

为什么不能斩草除根?难道单纯就是想致敬一下官渡之战的曹操?

政治家的选择从来都是残酷博弈中的最优选,基于各方势力的综合实力,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至于胸怀宽广、仁义道德,只是对结果的修饰,而不是对过程的指导。

曹操烧袁绍的信件,跟钱元瓘烧钱元?的信件,都是因为他们当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面对刨根问底的后果,所以只能选择睁一眼闭一眼。

树欲静而风不止。钱元瓘不追究他们,他们就会消停了吗?就会死心塌地紧密围绕在以钱元瓘同志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中了吗?

钱元瓘在位十年,堪称无所作为,试想一下,这也许是钱元瓘无法搞定既得利益集团,大家不愿配合,阻力太大,所以改革迟迟无法推进。

比如940年的这次干涉闽国内乱。钱元瓘的决策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反对,就连他的嫡系心腹——宰相林鼎,也极力劝谏,反对他出兵干涉。

那么钱元瓘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因为这是他唯一能翻身的机会。前面说过,柴荣、赵匡胤也都曾面临过相似的问题,他们看似做了相同的选择,却在一个关键细节上大相径庭:亲征。

比如柴荣出品的“高平之战”、赵匡胤贡献的“泽、潞之战”。群臣不附,各怀观望,如果没有御驾亲征的加持,很难说结局是怎样的。

干涉闽国内乱,对钱元瓘来说是一场不能输的政治豪赌,然而钱元瓘却没有亲征,把责任推卸给了嫡系心腹仰仁诠,这是团队管理、企业建设中的大忌!不要把关乎自己性命的项目交给别人,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生死。

不管什么项目,执行者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决策权,且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后果。仰仁诠显然不能承担后果,也没有足够的决策权,他只有执行权,僵硬地执行原计划,缺乏灵活性。

仰仁诠失败了,钱元瓘的威望一落千丈,永无翻身之日,仰仁诠羞愧难当,郁郁而终。

朝中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之前还都是偷偷摸摸地,充其量是“非暴力不合作”,现在反对派们已经敢于明目张胆地质疑、挑衅钱元瓘的威严了。

钱元瓘疲于应对,心力交瘁,然而情况丝毫不见有任何好转。终于在一年后的941年7月,反对派们忽然在皇宫纵火作乱,一场政变开始了。

政变险些就成功了,钱元瓘虽大难不死,却受到了惊吓,也许……还受了重伤,于是在一个月后不治身亡。而后来的人却有意将这段历史隐瞒,把一切龌龊的勾当全部推卸给火灾。

我们再来看一些支持上述观点的间接证据:

首先是钱镠诸子的记载不详。

我们说过,钱镠同志繁殖能力强大,总共有38个儿子,见诸史籍的有35人,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只是寥寥几句话的记载。当然,很多帝王的儿子们也都是这种待遇,某某某,某帝第几子,母为某后妃,初封某爵,官至某某,某时薨,追赠某某,追封某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