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1章 瓦解 (3 / 4)

地造谣。

而且人家也没如他们所预料的一般去装傻。

那李凤娘小小年纪,泼辣异常,她根本不在乎这些,她就是要闹。

有了这个榜样,赵宁儿觉得凤娘姐姐好飒,我要是不站出来为姑父主持公道,以后这杨府的门我都不好意思登。

她们当然是不适合抛头露面的,尤其是嘉国公主。

于是,不怕事儿大的晋王就在晋王府里,请首相沈该、礼部尚书曲陌、刑部尚书张方旬、大理寺卿吴书、都御史朱倬、临安府尹乔贞,接受了赵宁儿和李凤娘的哭诉。

李凤娘不仅会飒,会疯,她还会哭。

李凤娘一哭,赵宁儿觉得委屈,小公主也抹起了眼泪。

众大臣听着她们的哭泣声,一个个“木若呆鸡”。

人家这么小的姑娘……

李凤娘也罢了,比她小一岁的,先帝也曾宠幸过,虽然不合律法,遮遮掩掩的。

可人家赵宁儿,就不说这皇家身份,岁数太小了。

连人家这么小的小姑娘的谣都造,这还是人么?

就连一向圆滑,不愿站队表态的临安府尹乔贞,都怒不可遏地骂了句“不当人子!”

你就可以想象这两个小姑娘一番哭诉的威力。

于是,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宣判,外界太多人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那几个春秋笔法、自鸣得意的腌臜之臣,也被火速发落了。

同样是发配惠州、潮州、儋州等地,之前那些官儿是贬谪,他们是流放。

而且晋王在定谳书上恶狠狠地加了一句:遇赦不赦,永不许返!

……

留京等待委派新职的江陵知府杨文靖,火速升任都察院副都御史了。

没经过吏部任命,监国晋王行使特权,先给他加了个“权知”,代理都察院副都御史。

杨文靖一上任,就是直接负责肖鸿基一案。

现任审前任,但他没和肖鸿基共事过,没毛病。

如今种种,令吏部的反击成了一场笑话。

吏部上下,气氛异常压抑,每天上衙,每一个人都阴沉着脸色。

原本这里是天官衙门,现在看着犹如地府,死气沉沉。

这种极度压抑的氛围一天天积累下来,吏部侍郎木心阳再也承受不住了。

这一天,他离开吏部,来到了政事堂,面见了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沈该。

两人这番会唔,足足交谈了一个半时辰,说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政事堂里有太多人看到了此事。

所以这件事根本就瞒不住,消息一出,吏部官们就垮了。

拘在都察院里的吏部官,就算是最顽固的,这时也都松了口。

而没有受到牵连,如今仍在吏部履职的官员们则各自奔走,开始自谋前程。

堂堂侍郎都在另谋出路了,他们又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

兵败,如山倒。

……

压垮吏部尚书谭鹰炆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的侍郎木心阳。

木侍郎公开求见沈相公于政事堂,密议时间长达一个半时辰。

这件事传回吏部以后,谭鹰炆就“病”了。

谭鹰炆告了病假,闲居在家,不再升衙。

沈该与几位参政立即去见晋王,商议对于吏部的安排。

吏部这段时间几乎陷于停滞,现在尚书又撂了挑子。

而对于全国官吏的考核,可是要在最后一个季度之前就要开始的。

否则根本来不及完成对全国官吏的年终考核。

于是,一番商议之下,便有了由木侍郎暂代尚书一职,直至谭尚书病愈的决定。

与此同时,由沈相负责,抽调干吏,补充吏部空缺,即时启动隆兴元年的吏部考功。

沈相也是投桃报李,对以都察院为主导的激进派阵营抛出了橄榄枝。

萧毅然、卢承泽则等一批表现出色的监察御史,迅速被补充到天官衙门任职。

而他们到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久拖未决的几名官员的调令完成了最后程序,由吏部官告院颁布了出去。

那就是关于陆游、范成大、虞允文、杨万里四人的调令。

至此,对吏部的攻击告一段落,都察院可以清算成果了。

对相关人员的审理,开始纷纷进行结案。

这场斗争,本质上是其背后的路线之争。

现在看来,显然杨沅这边先是以身入局,接着以小博大,他赌赢了。

谭鹰炆告假,意味着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此时看来,汤思退这位曾经最风光的参政,似乎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但是,以他的级别,包括谭尚书的级别,就算是晋王这位监国也不能对其任免擅作主张。

不要说对其任免做出调整,如果想对他们展开调查,晋王也不方便动用这个权力。

到了这一级别的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