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使者去访问,以恭贺为名,试探后唐虚实。在国书中,刘岩的抬头是“大汉国主致书上大唐皇帝”。
使者回来后,说唐主(李存勖)“骄淫”,久必生乱,不足为惧。刘岩非常高兴,看来新生的后唐政权也奈何不了我,于是不再向后唐进贡。
刘岩还派使者出访前蜀。前蜀与淮南一样,与中原水火不容,是南汉的天然盟友,两国很快就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
【文化圣地】
如前文所述,南汉汇集了大量失意政客和待业读书人,这些人基本都得到了重用:
赵光裔,开国宰相。唐相赵隐之子,其兄赵光逢在后梁为宰相;
李殷衡,开国宰相。他爷爷就是唐朝着名宰相李德裕,“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
倪曙,工部侍郎,4年后拜相。唐朝时两次进士及第,其中一次还是全国第五名,妥妥学霸,着名诗人;
刘濬,宗正卿兼工部侍郎,宰相杨洞潜病逝后接替为宰相。他的父亲是唐朝宰相刘崇望;
陈用拙,吏部郎中、知制诰。唐昭宗朝进士及第,有诗集八卷传世,又精通音律,有音谱若干卷;
王定保,宰相。唐昭宗朝进士及第,曾作《南宫七奇赋》,为当世一绝,着《摭言》十五卷,记载了唐朝贡举制度及社会轶闻,可惜已经失传;
萧益,崇文使、起居舍人。唐僖宗朝宰相萧仿之孙……
足够震撼,很难想象出这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割据政权的文官天团。
刘岩开国仅3年,宰相杨洞潜就提议设置学校、恢复科举,一切如唐朝故事。刘岩欣然同意,并点名杨洞潜同志牵头。当年,南汉就开科考试,选拔出十余名明经科进士。
科举考试的恢复,使得南汉更加成为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天南海北的读书人大量涌入岭南,为南汉的建设添砖添瓦。
杨洞潜还非常具有前瞻性地提出用文官治理地方而不是像唐朝那样使用武将。这与后来赵匡胤的改革如出一辙,却比赵匡胤领先了几十年。
在刘岩之后,南汉连续出了三个昏主,然而国家并未陷入大乱,百姓勉强可以生活,这与刘岩“文人治州县”的改革密不可分。
【表面荣光】
刘岩非常重视经济发展,注重商贸合作,利用地理优势,把南汉打造成知名的奢侈品集散地。
在其建国称帝的同时,立监铸钱,发行自己的货币——乾亨重宝。很多割据政权都颁行过自己的货币,但在开国之初,大多沿用前朝货币,一段时间后才会铸造自己的货币。立监铸钱,不仅仅是政治需要,更是金融需要。在僭伪圈里,刘岩的文治武功不算出众,但其商业头脑堪称傲视群雄。仅仅一年后,刘岩又铸造了铅钱,规定与铜钱的兑换比例是十比一。
在贸易方面,南汉拥有南中国最大的商业港口——广州,因此对外贸易成就了南汉的繁华,“通珠贝之利”。珍珠、象牙、犀角、香料等海外进口货物不下几十种,全是高附加值的顶级奢侈品。
刘岩在荆南设置了专门的贸易中转机构,还与川蜀地区保持了长期贸易往来。此前我们说南楚在高郁的改革下,成为中国的商业中心,南楚只是局限于内贸,而南汉则几乎独霸外贸。
在其他政权里,皇帝用来赏赐大臣的,不过是绢、帛、钱粮,充其量是黄金白银,亦或是玉带、鞍马等象征意义高于实际价值的东西,而在南汉,则是更加稀有的珍珠等物。例如920年,文德殿完工,着作郎陈光乂作赋献贺,刘岩“赐珠数斤”,珍珠不论颗,论斤给。
刘岩发展贸易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满足他的个人享受,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不是“另一个原因”,而是“主要原因”。
刘岩用大量的珍珠宝玉等装饰宫殿,极尽奢华。
一般来说,崇尚奢华的人也必定热衷于炫耀和攀比,借以掩盖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刘岩经常把远道而来的商人,尤其是中原来的商人,召进皇宫,让他们参观自己的玉堂珠殿,炫耀南汉的富饶,然后说自己其实是古老而落寞的贵族(家本咸秦),其实是以割据岭南为耻的,自己的志向是有朝一日回归故土,统一中原……还口口声声管中原天子叫做“洛州刺史”。
对于这段记载,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发生在刘岩晚年,说他妄自尊大。实际上,刘岩从一开始就是这种状态,史书明确地将这句话记载在刘岩称帝之初(924),还特意强调是把“唐天子”叫做洛州刺史,也就是李存勖、李嗣源之辈。有人依此把前半句的“耻王蛮土”翻译为不愿向沙陀人俯首称臣,才来到岭南,这是不妥的,刘岩的意思是以自己在蛮土(岭南)称帝而感到惭愧。
刘岩深谙一个道理:人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没了,钱还没有花完。于是在晚年时候更加奢靡,在内宫修建一座昭阳殿,天花板用黄金,地板用白银,屋檐椽头皆用白金包裹装饰,殿下挖有水渠,渠底铺设珍珠,又用水晶和琥珀雕琢成太阳和月亮,各放置在东西两端的玉柱上,刘岩还亲自题写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