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历史故事有哪些> 第860章 扬州之战(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60章 扬州之战(上) (1 / 2)

【扬州之战】

大宋建隆元年(960)9月,赵匡胤下诏讨伐扬州叛贼李重进,派出了国家队:

石守信:扬州行营都部署

王审琦:扬州行营副都部署

李处耘:扬州都监

宋延渥:都排阵使

在战争策略方面,赵匡胤咨询了他的首席智囊——赵普,赵普说李重进依靠淮河天险,修缮城池,自以为固若金汤,但他外无盟友援助,内部粮草又缺乏,我们应该速战,给他过量伤害,不要拖延,否则夜长梦多,万一他真的等来“势”呢。

无论是平潞州还是平扬州,赵普的观点都是一个字——干!他们既然想等外援,那就要在外部势力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把他解决掉。

赵匡胤非常欣慰,于是立即下诏亲征,像柴荣一样,亲力亲为,亲征狂魔。

10月末,赵匡胤率领主力部队乘船南下,这仍是基建狂魔柴荣留下的遗产。大军从汴州走水路,在泗州登陆,随后击鼓而行,金鼓声传遍淮南,声振屋瓦。

临出发的时候,赵匡胤对群臣说了自己的战争宣言:朕对周室旧臣无所猜忌,李重进却不能体谅朕的宽大胸襟,自怀反侧,那就只好辛苦大家去抚慰他幼小的心灵了。

怎么抚慰?

——“今六师在野,当暂往慰抚之尔”。

用军队来抚慰,以德服人,就像抚慰潞州一样。

当赵匡胤抵达大仪镇(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镇,扬州西北)时,收到石守信发回的前线紧急战报(驰奏):老大,快来吧,别错过好戏啊(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

赵匡胤立刻放弃休息,迟奔前线,抵达扬州城下的当天,扬州被攻克(次扬州城下,即日拔之)。

就是这么快。

我们也许可以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中,窥探李重进集团覆灭之迅速的原因:

城池即将陷落之时,李重进同样选择了举族自焚,这时候,他身边的亲信劝他杀了陈思诲。陈思诲是来送丹书铁券的钦差大臣,李重进之前将其囚禁。李重进苦笑一声,说我马上就要举族自焚了,杀他有什么用?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陈思诲只是快递小哥而已,与我李重进无冤无仇,奉命传谕,我的谋反与人家无关,朝廷前来征讨,也与人家无关。

说完之后,李重进仰天长叹一声,随即纵身跳入火海。李重进死后,他的亲信们违背了他的遗命,杀陈思诲泄愤。

陈思诲之死,折射除了李重进集团的狭隘和短视,难怪败地一塌糊涂。

赵匡胤进驻扬州城,搜捕出了李重进党羽数百人,一律死刑;李重进的弟弟李重赞、儿子李延福,死刑;李重进的哥哥李重兴,在听到李重进官宣谋反的时候就已经第一时间自杀。

至此,宋初的两大毒瘤、一大隐患——“扬潞合流”被彻底粉碎。在清洗逆党余孽时,朝廷还揪出了一个危险分子——泽州刺史张崇诂。

张崇诂,原名张崇训,为避讳而改名,郭威时期为枢密承旨,后来外放为解州刺史、两池权盐使,在任兢兢业业,工作出色,荣获组织上多次嘉奖,柴荣时期改刺德州,后改泗州,不久前刚刚改刺泽州。

李重进赴镇扬州的时候,途径泗州,时任泗州刺史的张崇诂热情款待了他,并劝他到了扬州之后,要修缮甲兵、完备城防。当时柴荣还未驾崩,李重进也没有太多别的想法。等到李重进兵败自焚后,张崇诂的这段往事也被挖掘了出来。

如今,张崇诂是泽州刺史,泽州的战略意义毋庸赘述,他摇摆不定的政治立场终于为他招致了应有的下场——死刑,籍家。籍家的意思是抄没全部家产充公,男子为奴,女子为婢。

至于扬州城百姓,不仅没有遭受清算,反而得到朝廷赈济,赵匡胤给予每人一斛米,十岁以下儿童减半,向受到裹挟的扬州兵发放路费遣返,恩准他们解甲归田。

总之,贯彻了“只诛首恶,余皆不问”的原则,圆满解决了扬州危机。

几天后,南唐李璟乖宝宝照例派遣高级官员(左仆射,相当于宰相,百官之长)严续前来祝贺天朝上国戡平内乱;5天后又派第八子李从镒入贡贺平扬州,再派户部侍郎冯延鲁来朝觐……

很多史料都记载说李璟派其子“蒋国公从鉴”来朝行在,然而李璟根本没有一个叫李从鉴的儿子,这又是本书值钱的地方。

《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中的有一段记载,原文“建隆元年(960)……蒋国公从鉴朝行在……”

《续资治通鉴》转发了这段记载,于是以讹传讹。

真相其实很简单,这是《十国春秋》的一个小小笔误,不过它在后文已经做了更改,在“宗室传”中,有如下记载:

“从镒,元宗(李璟)第八子也……初封舒国公,改封蒋国。宋太祖征李重进,从镒奉命诣行在……”

“……及贬制度降江国公……”

同时也备注了在《旧五代史》、马令版《南唐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