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往事小说全文阅读> 第864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64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 (1 / 2)

石守信等人在威逼利诱之下,被迫交出了兵权,任由赵匡胤摆布、处置。那么赵匡胤是如何处置他们的呢?

按照与“翊戴功臣”们的约定,赵匡胤答应他们可以在余生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并且许诺与他们联姻,让他们的后代子孙也能躺赢。

赵匡胤基本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1,石守信:

加侍中、拜中书令,赐爵卫国公(期间因犯了点儿小错误被贬,后又升),太平兴国九年(984)病逝,享年57岁,追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赐谥号“武烈”。

石守信这些年确实积累了大量财富,“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一心一意贪污腐败。在做洛阳留守期间,招募民工建造崇德寺,“驱迫甚急”,还不支付工钱,使得洛阳人民“人多苦之”。朝廷对此不是睁一眼、闭一眼,而是闭双眼、闭双耳。

石守信能有什么坏心思?不过是想多捞点儿小钱钱。

石守信三个儿子:石保兴、石保吉、石保从。

三子石保从早亡,长子石保兴在后来的对辽战争和对西夏的战争中立有功勋,官至澶州防御使;而次子石保吉则按照约定成为了驸马爷,喜提赵匡胤之女——延庆公主。

石守信的孙子辈儿:

保兴之子石元孙,参与了大宋与西夏的战争,在着名的“三川口之战”中兵败被俘,先被大宋宣传为战斗英雄,评为烈士,却在之后又被舆论操纵为“叛徒”,险遭处决。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

保吉之子石贻孙,官职崇仪使,却因事落马(坐事免官);石孝孙,官职西京左藏库使。

2,王审琦:

先出镇寿州忠正军,在镇八年,后改镇许州忠武军,加同平章事。许州忠武军节度使只是遥领,赵匡胤在京师赐给他一座豪宅,恩许他留京。当然,表面上是皇恩浩荡,恩宠优渥,实际则是就近监视,因为当时王审琦刚刚在对北汉的战争中立了大功。

开宝七年(974),王审琦病逝,享年50岁。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加倍给抚恤金,废朝一日,后又追封秦王,赐谥号“正懿”。

王审琦的儿子比较多,史籍可循的就有9位,其中长子王承衍喜提赵匡胤之女昭庆公主(延庆公主的同母姐)。王审琦的这些儿子基本都靠父亲的关系捧上了国家的铁饭碗。特别是王承衍,既是勋贵之后,又喜提太祖爷爱女,更是富贵无比。

驸马爷王承衍,官至河中府尹、护国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死后追赠中书令,赠谥号“恭肃”。关于王承衍的去世年份,《宋史》的记载自存矛盾,在其人物传记中,说他死于“咸平六年”(1003),而在同书的“凶礼志”中则记载为“咸平元年”(998)下葬,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说葬礼规模很小,“卤簿、鼓吹备而不作”,因为太宗皇帝刚刚驾崩,一切从简(以在太宗大祥忌禁内也);

次子王承干,12岁时授“闲厩使”,面赐紫袍、金带,长大后,在外则为监军、刺史、知州、暂代节度使,入朝则为六宅使、庄宅使、左武卫大将军。巧合的是,王承干生于寿州(王审琦当年坐镇寿州),也死于寿州(王承干时任知寿州),“人咸异之”;

其余儿子承德、承佑、承俊、承偓、承僎、承仅、承休,都有官职,不再一一列举。

再看王审琦的孙子辈儿:

王承衍有四子:

长子王世安,官至崇仪副使、通事舍人;

次子王世隆,昭庆公主所生,因此最受皇家宠爱。历任洛苑使、六宅使,领平州刺史,死后追赠泰州防御使。王世隆死后,宋真宗召见其三子:赐名克基、克绪、克忠,并且当场编入体制内(皆面授供奉官)。三个还没来得及起名字的小娃娃,一个刚尿完炕,一个正在吃手指头,另一个正在吃奶,幼儿园还没毕业,就成了国家正式公务员,行政级别还是小镇做题家们的天花板;

三子王世雄,官至内殿崇班;

四子王世融,官至内殿承制。

王承干有二子:

长子王世京,官至阁门祗候;

次子王世文,官至内殿崇班。

与子侄辈一样,史书只记载了王承衍、王承干的子嗣。

再往下看王审琦的曾孙辈儿:

王世安之子王克正,官至殿中丞;

王世隆之子王克基、王克忠,皆为西染院副使兼阁门通事舍人;王克绪官至内殿承制;幼子王克明官至西上阁门副使;

王克臣,仕途起起落落,最终以龙图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去世,享年76岁。史书只说他是王承衍与昭庆公主的孙子,没有指明他的父亲是谁。

再看王审琦的玄孙辈儿:

到了这一辈,简洁明了,只记载了一个人,王克臣的儿子王师约,因为王师约同志喜提宋英宗长女徐国公主,也成了驸马爷。

多说一句,如果在度娘上查“王审琦”,会在“亲属成员”中的“玄孙”中发现王师约,在其人物简介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