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的爱恨情仇> 第153章 清口之战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3章 清口之战1 (1 / 2)

清口之战

相比于李克用的落寞失意,朱温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了。发挥纵横捭阖之特长,利用外线战争缓解内线压力,又得董昌僭越之天赐良机,在几乎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完成了“向东看”的主线任务,一举吞并了兖州泰宁军、郓州天平军,盘踞在山东半岛的青州平卢军节度使王师范,也向朱温表示归附。

于是,朱温“向东看”已经看到了大海,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尽在朱温控制之下。朱温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中原第一强藩。

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诸多小藩纷纷依附于朱温,粗略一看,中原的半壁江山都属于朱温的势力范围。

当然,这些抱大腿的小藩也各有各的算盘,所谓的向朱温纳款、依附,不过是为了狐假虎威,背靠大树好乘凉,狗仗人势而已。例如鄂州武昌军节度使杜洪,就借着朱温壮胆,截留江南地区向朝廷输送的贡赋。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典型的骑墙派,也是间于齐楚的无奈,一边是朱温,一边是李克用或杨行密,在自身实力不足以独树一帜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选边儿站”,然后根据大佬们的争斗结果随时改换门庭。

他们之间的故事乏善可陈,其左右摇摆、反复无常的故事,在不影响后文主线叙事结构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一一罗列,后文会根据剧情发展需要而补充这些“边缘诸雄”的。总之,在后文朱温南征杨行密、北伐李克用的时候,这些两面派频繁地改弦更张。

也有少数的小藩镇是真心服侍朱温的,例如陈州赵犨、河阳张全义,这些可以算作是小弟中的嫡系,而近期新加盟的魏博罗弘信,也已经是死心塌地追随朱温的小弟了。

小弟除了日常的孝敬大哥,偶尔也会给大哥招惹麻烦。

鄂州武昌军杜洪,借有朱温的撑腰而公然劫皇纲,惹怒了朝廷,昭宗下诏,让杨行密当江南总司令江南诸道行营都统,讨伐杜洪。

小弟捅了娄子,大哥要来洗地。朱温命在淮南“便宜行事”的养子朱友恭赶往增援。

朱友恭旗开得胜,大破淮南军,活捉淮南将领瞿章,俘获淮兵卒三千余人,缴获战马五百多匹,收复被淮南事先攻陷的黄州、鄂州。

飞书奏捷。朱温揽信大悦。

与此同时,杨行密在江淮战场也是连连受挫,由于董昌败亡,钱镠得以集中全部力量对抗杨行密,致使杨行密先前趁火打劫取得的成果逐一丧失。

提议先灭董昌、再收苏州的大将顾全武,兑现了他的预言。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顾全武光复了苏州、松江、无锡、常熟。杨行密丢城失地、损兵折将。

杨行密腹背受敌,朱友恭在淮南初露锋芒。朱温似乎看到了一统淮南的希望。

朱温派庞师古率七万大军,进驻清口淮河下游,古泗水入淮口,兵锋直指扬州葛从周率数万部队,进驻安丰淮河中游,牵制寿州朱温亲率主力中坚,坐镇宿州,与庞师古、葛从周成掎角之势,遥相呼应。

朱温临淮河,虎视何雄哉!

与之对应的,杨行密呈现明显的劣势,在淮河南岸,仅有三万人马用以抵御庞师古的七万大军。淮南杨行密危如累卵。

这时候,从兖州逃来的河东援将李承嗣献上了一计,派少部分敢死队迂回到敌后,偷决上游之水,以水攻之,待其自溃,主力部队再趁乱掩杀。

这条计策并不能算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妙计,因为它的成功还需要对手的配合。如同火烧赤壁一样,诸葛亮不仅需要借东风,还需要曹操把战船连成一片。

在水淹清口的计划中,杨行密需要对面的庞师古把汴军驻扎在地势低洼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庞师古,在草军中就是朱温的部下,是朱温嫡系中的嫡系,累以战功升迁,是汴军中着名的“接盘侠”,先后接替过朱珍、朱友裕。援陈破蔡、渡淮攻滁州、破天长、下高邮,战无不胜克徐州,斩时溥首级以献伐郓州,擒朱瑄以献攻兖州,追朱瑾……战功赫赫。被朱温表奏为徐州武宁军留后。

庞师古之所以深得朱温信任,除了资历,还因为庞师古对朱温向来是言听计从,是个听话的乖宝宝。早请示、勤汇报,高举“朱温语录”,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朱温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朱温做出的指示,我们都矢志不渝地遵循。

朱温的思想总能得到贯彻实施,庞师古的军事指挥能力未见得是最强悍的,但他的政治觉悟绝对是最高的。因此,每当面临前线统帅出现意志动摇的时候如朱珍、朱友裕,朱温总会让庞师古来接替统帅位置,以保证后方对前线军队的绝对控制。

现在,庞师古已经是节度使,也是征淮东方面军总司令了,但他还是秉承了一贯的作风,在临行前,主动找朱温请示工作,并严格按照朱温的指示来做事。

按照朱温指示,庞师古在清口驻军,其驻地地势低洼,崎岖不平,三十里之外才是平坦之地。有人建议他在别处安营扎寨,被他断然拒绝。

他对朱温的命令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