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 第1017章 摇人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7章 摇人2 (1 / 2)

“西域暗战”——高昌国

太平兴国六年(981),那是一个春天,一位名叫麦索温的使者来汴州进贡,他说自己来自一个风景如画、四季如夏的小国,奉其国王——西州外生师子王阿厮兰汗的命令,特来向天朝大国朝贡。

对于他口中的那个地方,宋朝人并不陌生,因为自打宋太祖时期,该国就多次入贡,双方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只不过当时的他们还被叫做——回鹘。

回鹘,相信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稍微有点了解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概会发出“哦——原来是他呀!”的感叹,但熟悉的感觉又总是稍纵即逝,很少有人能系统性地梳理回鹘的来龙去脉。

估计当时宋太宗的第一个感觉就跟现在的你我一样,回鹘咋改名了呢?

说来复杂,在此只选择对后文故事情节有铺垫的部分简单一说。

其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汉朝时就并入了大汉版图,此处有城筑于地势高而平坦宽敞之处,人民生活繁荣而昌盛,因此取名为“高昌”。中原经历了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之后,早就对这里鞭长莫及,本地豪强蛮酋便自行称王,直到隋朝,他们便以“高昌王”的身份向中原进贡。

唐初,侯君集将其灭国,改为“西州”,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安史之乱”后,此地再次脱离朝廷控制,宣布复国,据说这一次就改名为“高昌国”了,也有的讹传为“高敞”,其辖境内有很多回鹘人,所以中原人也习惯性地按照民族成分来区分,也把他们笼统地叫做“回鹘”。

宋太祖时,高昌国向大宋进贡,宋人依旧习惯性地把他们的首领记载为“西州回鹘可汗”。

然后就是前文提到的,981年初,自称“师子王”的这位高昌国王入贡于宋。这一年已经被多次提及,赵光义正忙于摇人组团群殴辽国,这头西域雄狮不是自己送上门来嘛。

虽然没有邀请高昌进团,但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要强,而且赵光义的志向远不止幽云十六州,或者说把版图恢复到盛唐时期,他的宏图抱负远远领先于他的实力。

赵光义派外交官(供奉使)王延德带队,回访高昌国。这不是一次简单而敷衍的礼貌性回访,从后来的剧情发展来看,王延德同志应该是接受某种任务,为大宋打开一扇通往西方的道路,为日后的宏图壮举做前期调研。

王延德于981年5月离京,982年4月抵达高昌国,983年初与高昌国谢恩使百余人启程回国,至984年4月返回汴州。历时近三年,带回了他的游记。

这篇游记记载了沿途的许多奇闻趣事,极大开拓了宋朝人的眼界,王延德完全可以凭《风延疯语》栏目一炮而红,穿汉服、摇折扇,向人们宣扬夹带私货的西方普世价值,鼓吹一下桃花源般的西方世界,明里暗里还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公知嘴脸,批评教育一下愚昧无知落后的国民……

我们暂且只挑选与主线任务相关的部分内容:

按照王延德的记载,地理方面,“高昌即西州也”,原本就是中国领土,这里的南面是于阗(今新疆和田县),西南则是大食、波斯;

气候方面,降水量极少(地无雨雪而极热),每到夏季,人们就穴地而居,这里究竟能有多热呢,举个例子,鸟都不敢飞,飞起来就会被阳光灼伤翅膀从而坠落;

民俗方面,富人吃马,穷人吃羊和凫雁;妇女戴油帽,也叫“苏幕遮”;有类似于“泼水节”的活动;人们能歌善舞,出行时,琵琶或箜篌是必备品之一;这里有佛寺,藏有大量经文,都是唐朝时所赐,佛寺周围是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商圈;有座敕书楼,藏有唐太宗、唐玄宗给他们赐的御札诏敕,被他们奉为国宝,守卫森严;亦有摩尼寺,有波斯等信徒;民族众多,如南突厥、北突厥、样磨、割禄、黠戛司等等;人民富裕,如果有人生活困难,大家就会主动接济他,人均寿命很长,百岁老人很常见,几乎没有夭折的(国中无贫民,绝食者共赈之。人多寿考,率百余岁,绝地夭死)。

最后两句的描写确实出乎意外,西方极乐世界了属于是。

当时恰逢师子王在北庭避暑,由其舅舅阿多于越监国,阿多派人前来迎接,并稍话“我是国舅爷,你拜我吗?”王延德回复说我是代表大宋而来,按照礼制不能拜。

“那见了我们国王,肯拜吗?”王延德说抱歉,按照规矩还是不能拜。

上国之臣当下邦之主。

阿多很生气,于是故意推迟了好几天才正式接见王延德一行人。冷静了几天,阿多终于开了窍,见面后,阿多的态度还是十分恭顺的(然其礼颇恭)。应师子王的热情邀请,王延德等人去往北庭与师子王相见。

从高昌城出发,走了半个月,抵达金岭,“过岭即多雨雪”,山上有石碑,刻“小雪山”,山上有积雪,人们穿皮袄。翻越这座雪山后,再走一天才抵达北庭。师子王派来使节,说请上差稍安勿躁,过几天再接待你们,还望多多谅解,然后又过了七天,师子王终于携全家隆重接待了王延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