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一览表> 第838章 柴荣治国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38章 柴荣治国5 (1 / 2)

3,限制佛教

很多人提到柴荣,会立刻联想到一个词“三武一宗灭佛”。在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自上而下的限制佛教的运动,分别是“三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后周世宗柴荣。

我不愿用博眼球的“灭佛”或“毁佛”一类的字眼,而更愿意使用中性的“限制佛教”这种说法,本书不讨论三武,只说一宗。

柴荣针对佛教的做法,根本谈不上“灭”或者“毁”,与宗教信仰毫无关系。而且在五代时期,也并非只有柴荣限制佛教,朱温等也都曾对佛教活动进行限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当时,官府给予了寺庙很多特权,比如免税、免徭役等,毕竟出家人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且出家人的经济来源单一且不固定,所以朝廷允许寺庙拥有自己的田产,而这些田产一律免税。

这些政策完全是朝廷对出家人的优惠照顾,却不曾想到,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这些“惠僧”措施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

比如,穷人只要“出家”,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拒绝兵役、徭役;富人只要把田产“捐”给寺庙,就可以免除一切税赋;甚至某些罪大恶极的犯罪嫌疑人,只要“出家”,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例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早期事迹,虽有小说演绎的成分,但大背景是相通的。

这些人的出家,不是真的出家,捐出去的田产,也不是真的捐给寺庙,这里面有很多纸面文章和幕后交易,自行领悟。

另外,随着这些新兴“僧人”的大量涌入,“僧人”团体逐渐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成为有组织犯罪集团。

这些披着僧衣的社会毒瘤,严重损害了朝廷的财政税收、兵源、丁源,还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甚至威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作。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与佛教背道而驰。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对这颗毒瘤予以整治。

显德二年(955)5月,柴荣下诏限制佛教,我们节选部分内容,就知道为什么柴荣不是“灭佛”,也不是“毁佛”,而是我们始终强调的“限制”、规范化:

“释氏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

——诏书第一句,就摆明了态度:佛教是好东西,劝人向善,构建和谐社会,大大的好!

“……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私度僧尼……乡村之中其弊转甚。”

——“僧人”作奸犯科的事情越来越多,而官府却只能坐视他们逍遥法外;私度僧尼等现象更是屡禁不止,在偏远的乡村,这些弊端尤为突出。

“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

——寺庙成了法外之地,成了通缉犯的天堂。

“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

——所以说,哥要整治佛教乱象了。

诏书的第一段结束,逻辑很清晰:先表示自己并非对佛教本身有意见,佛教是好的;但是现在存在诸多乱象,所以哥要进行行业整顿了。具体咋整顿呢?请看第二段:

“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

——有正规营业执照的,可以正常营业,无照经营的“黑庙”则要依法依规予以取缔。

“……若无敕额寺院,只于合停废寺院内,选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无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

——这就很人性化了。大意是如果某地没有正规寺庙,那么就在被关停整治的黑庙中,挑选一个规模最大、业绩最好的行业带头大哥,对它网开一面,进行“招安”,特许他开门营业,并且还要顾及到出家人的性别问题,寺庙、尼姑庵都要有。

“王公戚里诸道节刺已下,今后不得奏请创造寺院及请开置戒坛。”

——改革要从权贵开始。多说一句,前不久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反腐倡廉的公益广告,差点儿把我气乐,真正的腐败分子会挤公交车?如果已经挤在公交车上,还有必要向他三令五申?

“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处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处分,候听许方得出家。”

——朝廷并不禁止出家,从这里开始,柴荣强调了合法出家的流程,第一步,就是要取得监护人的同意。

“男年十五已上,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经文五百纸;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经文三百纸者,经本府陈状乞剃头,委录事参军本判官试验经文。”

——监护人同意后,再向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然后由相关单位负责考核,通过入学考试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如果宋朝也严格执行的话,武松、鲁智深等逃犯早就落网了。

“其未剃头间,须留发髻,如有私剃头者,却勒还俗,其本师主决重杖勒还俗,仍配役三年。”

——如果私自违规给人剃度,那么主事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