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
982年9月,辽景宗耶律贤驾崩,12岁的皇子耶律隆绪被拥立为新君。12月,得到消息的赵光义非常高兴,幼主登基、孤儿寡母……这剧本咱大宋太熟了,认为这是讨伐辽国的绝佳时机,于是就给辽国发来议和申请,表示愿意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没错,“宋遣使献犀带请和”。
辽国不吃这一套,还玩儿战略大欺骗呢?北汉刚没了才几天呀?这时候放低姿态来求和,无非是认为辽国幼主登基、主少国疑,故意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好让辽国内部矛盾充分发酵。毕竟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是烂大街的老套路了。
辽国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将宋使打发走,拒绝了大宋的求和。
太平兴国八年(983)11月,瓦桥关把捕获的契丹人(生口)快递到汴州,赵光义接见了他们,并向他们打探辽国虚实。回答说辽国内部非常混乱,各部族离心离德,无力与大宋争雄,又担心大宋趁虚而入,因此最近在险要之处大力修建要塞,以应对大宋的深入。
这句话说到赵光义心缝里去了,于是对宰相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契丹人本是游牧民族,南下剽掠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现在他们却在筑城,说明他们真的是穷途末路了,仅求自保而已;之前刘继元窃据河东,周世宗、宋太祖够牛叉的吧?连他俩也拿北汉毫无办法,而我一出手,就帮世宗、太祖一雪前耻,把刘继元生擒,我并不是说我比世宗和太祖还要牛叉,只是事实不允许我低调。
赵光义询问对北伐的看法,宰相宋琪说道:“我年轻时陷于辽国,对辽国有一定的了解。虽然辽国在后晋时达到巅峰,但其部族繁多,各怀鬼胎。自从后周以来,辽国连年吃败仗,特别是在伟大光荣正确、英明神武的陛下您的打击之下,我认为辽国皇帝的威望必将大大受挫,很难制衡各个部族,长期下去,必将自行瓦解……所以,咱们不用出兵攻打,等他们土崩瓦解之时,再去收拾残局吧。”
起了个大早,干了个晚集;鼓了半天掌,却发现是喝倒彩。赵光义万没想到小丑竟是他自己。缓了好半天,终于平复了情绪,再次说道:“最近,从各渠道传回的情报来看,辽国确实惧怕我们;而且咱们的边关将领也是近几十年来能力最佳、意志最坚定的勇士;幽州四面一马平川,难于控扼,必须在幽州北面的古北口设阻,那里也不过三、五处,简单。”
赵光义不是暗示,已经明示了:哥就要北伐。
宋琪说陛下说的对呀,奚族与契丹是世仇,如果我们以恩信召怀,让他们反抗契丹的话,就不用麻烦我们出手了。
宋琪仍然坚持反对出兵北伐。
雍熙二年(985)2月,赵光义又请宋琪等重臣喝茶,说朕最近翻了翻史书,看到石敬瑭认贼作父,割让幽云十六州,使百万子民陷于契丹……我无比心痛呀!爱卿,你们咋看?
宋琪等人终于耐不住赵光义的软磨硬泡,最后表示“恢复旧境,亦应有时”,勉强对武力收复失地表达了肯定。
赵光义终于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话,“既然大家都是这个意思,那我就遵从众意吧。”
986年正月,瓦桥关前线的将领们如贺令图、陈利用等联名上书,说辽国新君年幼,太后当政,大将韩德让恃宠专权,内部矛盾重重,请趁机发兵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光义再议北伐,经过多年的运营,反对者几乎销声匿迹,就连“养猪流”的宋琪都表示了赞同,献上了“平燕之策”和“入燕之路”。
朝堂上文武百官这么多,为什么赵光义偏偏逮着宋琪这一只羊薅羊毛?因为宋琪是“华裔”。
宋琪是幽州人,只因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所以少年宋琪就稀里糊涂地更换成了辽国护照,生活在辽国统治下的幽州。后来辽国仿照汉制,开科取士,宋琪进士及第,先担任寿安王(即日后的辽穆宗耶律璟)府侍读,后被幽州节度使赵延寿征辟为幕僚,辽灭后晋时,宋琪跟随赵延寿来到中原,然后被安排在赵匡赞(赵延寿之子)身边做事,而赵匡赞又审时度势地投降后汉刘知远,宋琪也就因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论才学,宋琪未必能鹤立鸡群,但论对幽州、对辽国的了解,宋琪绝对是资深专家。他不仅在幽州生活多年,且近距离接触过辽国权贵(辽穆宗侍读),更重要的是,在“晋辽大战”时,他站在辽国阵营里深度参与其中,了解辽国虚实,为醉心于北伐的赵光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
宋琪也重点聊了聊“晋辽大战”,深刻剖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晋军赢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原因就是用人不当,误用张彦泽等人。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雍熙三年(986)正月,赵光义正式开启了“雍熙北伐”,兵分三路:曹彬为幽州前敌总指挥、崔彦进为副;米信、杜彦圭兵出雄州;田重进从定州发兵,出飞狐口。2月,又派潘美、杨业为西路军,兵出雁门关。
赵光义吸取了上一次仓促进攻幽州的教训,在这一次军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