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故事> 第501章 末帝末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1章 末帝末日 (1 / 2)

【末帝末日】

晋安寨的后唐军队已经被围困了八十多天,尽管高行周、符彦卿多次率军试图突围,却都不能成功。

如今晋安寨粮草断绝。由于缺少草料,士兵们只能拆毁茅草屋,淘洗马粪,淘洗出未经消化的草梗纤维,循环使用,还要拌上碎木屑充数,“削木筛粪,以饲其马”。人吃土,马吃粪。

即便这样,战马仍然饿的互相啃食对方的毛,马尾、马鬃几乎都被啃光,一个个都跟葛优似的。

饿死的马,就成了士兵们的食物。

就这样,在张敬达无比坚定的斗争意志下,五万人仍然坚持抵抗,等待朝廷援军。

渐渐地,副将杨光远、安审琦等意志动摇,劝张敬达投降。

张敬达断然拒绝,说自己深受皇恩,挂帅出征却打了败仗,已经是无可饶恕的大罪了,怎会向敌人投降?我相信援军一定会到来,如果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你们可以砍下我的人头,带出去投降契丹人,各奔前程。

张敬达视死如归,掷地有声。

安审琦羞愧不已;杨光远却不停地给安审琦递眼色,意思是一起动手,现在就杀了张敬达。安审琦百感交集,低下头,不回应杨光远的眼神。

高行周看出了杨光远的心思,于是率领亲信的部下,紧紧跟着张敬达,成为他的贴身保镖。

因杨光远是高行周的上级领导,所以高行周也不方便揭发检举、当面说穿,毕竟“眼神”是不能当做证据的。所以高行周的举动引起了张敬达的误会。

张敬达对身边人说道:“高行周为什么总是跟在我后面,他想干什么?”

高行周听到之后,就不敢再擅自客串保镖。于是,杨光远终于捕捉到下手的机会了。

张敬达每天都要召开军事例会,诸位将领都要出席。这一日,杨光远非常积极,第一个赶到现场,张敬达颇感欣慰,正要客套寒暄,杨光远趁其不备,一刀砍死张敬达,然后将其人头割下,作为投名状,纳给契丹投降。

也有记载说杨光远曾提议全力突围,说与其这样一直耗下去,人马都会饿死,还不如跟契丹人拼了,好歹还能有30%的存活率。张敬达拒绝了,坚持要等待援军的到来。于是杨光远才痛下杀手。

可无论怎么说,都改变不了“杨光远、安审琦杀张敬达,以兵降契丹”的事实。

张敬达生于代州,其父张审效力于李克用,后死于军中。张敬达自幼精于骑射,李存勖久仰其大名,于是让他继任父亲的职位,继续在军中供职。在李存勖推翻后梁的战争中,张敬达立下功劳,累功迁检校工部尚书。从明宗朝开始,张敬达的活动轨迹就基本是在代北地区,跟契丹人打交道。当时契丹人屡屡南侵,而张敬达以其强硬的态度和杀伐果断的手段,让契丹人颇为忌惮,史籍记载“契丹竟不敢南牧,边人赖之”。

所以张敬达是根红苗正的烈士子弟,历事四朝(庄宗、明宗、闵帝、末帝)的功勋元老,契丹人民的老冤家……性格刚强,人送外号“张生铁”,抗辽英雄,誓死不降辽。

得知张敬达殉国的消息后,李从珂极为悲痛,因为张敬达一死,自己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砝码——晋安寨,石敬瑭与契丹联军可以大举南下而再无后顾之忧了。

不以成败论英雄,张敬达虽然没有赢得河东战争的胜利,但后世依旧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甚至包括敌对阵营。

《旧五代史》评价他是“近代之忠臣也”。这里的“近代”与我们今天所说“近代”的含义不同,因为那是宋朝人说的,一般指唐末宋初这段历史。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直接将他编入《死事传》,予以褒扬。

耶律德光也为这个昔日的劲敌哀悼良久,命人收葬其尸首,亲自为之焚香祭悼,并对契丹将领和晋安寨的降将(特别是杨光远等)说道:“向张敬达同志学习!”

最值得玩味的是石敬瑭的态度,他抚恤了张敬达的家眷,给予了照顾优待,却没有对其进行追封、追赠。因为这里涉及一个政治问题:可以肯定你的行为,但必须否定你的政治立场。

耶律德光非常鄙视杨光远等软骨头,在受降仪式上,充满嘲讽地对他们说:“你们真是超级干饭人啊!不用盐巴和奶酪当佐料,就能吃掉一万匹战马!”杨光远等无言以对,羞愧地满脸通红。

实际上,截止到投降的时候,还有五千余匹战马存活,耶律德光把战马及全部的五万套武器铠甲运回契丹,把降兵降将转交给了石敬瑭,并勉励他们道:“好好侍奉你们的主子!”

晋安寨投降的消息传来,骑兵总指挥康思立愤恨而死。

康思立堪称“后唐活化石”,历事后唐五主,最早效力于李克用,担任初级骑兵将领;后效力于李存勖,“三大战役”几乎都有他的身影,立功无数,屡得升迁。他与张敬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虽然都是武将出身,却从未在地方有过“暴政”,反而是体贴百姓,颇有口碑。

李嗣源称帝后,提拔他为陕州保义军节度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