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绯羽读书>历史军事>五代十国视频全集> 第698章 柴荣继统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98章 柴荣继统4 (1 / 2)

郭威下诏,凡是北方来的难民,当地官府一律提供粮食,予以人道主义救助,愿意留下的,提供给无主的田地,并且免征租税。

在这条政策的诱惑下,契丹境内特别是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难民纷纷举家南迁,定居到河北,为后周带来了大量人口和宝贵的生产力。

一年后952,幽州、莫州、瀛洲又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向南迁徙的难民队伍多达几十万人,契丹没有派军队阻拦,任由这几十万人南迁,郭威则利用这次机会,诏令河北诸州予以妥善安置。据统计,之前数次战争中被契丹掳掠走的汉人,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借着这次机会逃了回来。

郭威不费一兵一卒,却取得了后晋、后汉动用数十万大军也没有取得的辉煌成绩。

4,穿鞋的后蜀

后蜀是那一时期罕见的高富帅,与上述诸方势力在财政方面的捉襟见肘所不同的是,后蜀富得流油,经济高度发达,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也高度繁荣。

史籍记载,“蜀中久安,斗米三钱,国都子弟不识菽麦之苗,金币充实,弦管歌诵盈于闾巷,合筵社会昼夜相接”。

一斗米三钱,是盛世的标准之一。在唐宋时期,如果没有自然灾害和战乱,君王也比较开明的话,一斗米的价格应该在四、五钱左右,已经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了,而如果能降至三钱,那绝对是太平盛世的标准。

在新唐书中,“安史之乱”之前,全国米价是一斗十三钱,算是正常的区间,而山东地区是三钱一斗,反映了当时山东地区五谷丰登、全民奔小康。

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没见过庄稼地,没见过在盘子以外的粮食蔬菜物质富足了,人民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街头巷尾蹦迪歌,有事儿没事儿地喝两盅。

据野人闲话北宋记载,当时的后蜀境内,城市人三十岁有不识米麦之苗的,每年的春夏季节,百姓们竟然还可以旅游人们的穿装打扮也是富丽堂皇,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全都是穿绸裹缎、环佩叮当富人们已经玩儿游艇华轩彩舫了,驾着游艇在百花潭飙船诸王功臣们全都有自己的私人园林,奇花异草充溢其中,家家户户都是植物园。

作为首都的成都城,在城头种满了芙蓉花,秋季盛开之时,蔚然如锦绣一般。蜀主孟昶无比欣慰地对身边左右人说道:“成都素有锦城之美誉,今日观之,真乃锦城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孟昶下诏将九经刻在石头上,以利于传诵后来宰相毋昭裔自掏腰包,设立学馆,并请刻印九经,以传州县,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孟昶还亲自撰写了官箴,告诫地方官“无令侵削,无使疮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把这两句话挑出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时命各地地方官把它刻在石头上,置于办公桌上,时时警醒。

后蜀终于给了我们一股如沐春风的感觉,在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北地区饱受战乱侵袭时,后蜀为我们打造了一片世外桃源。

强盛的后蜀当然进行了对外扩张,趁火打劫,吞并了中原王朝治下的部分领土,把边境推进到了大散关,并尝试着继续吞并凤翔、长安、乃至潼关,曾经雄心勃勃,问鼎中原。然而却在大散关外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大散关遂成为双方约定俗成的分界线。

郭威称帝的第二年9526月,后蜀遭遇了罕见的水灾,成都的城门都被大水冲毁,数千人流离失所,五千多人溺死,皇家太庙和司天监也被大水冲垮。孟昶下诏赈灾,又派宰相去道观祈祷、去灾区下罪己诏。

自7月开始,后蜀忙于赈灾和灾后重建,就在9月份,边境传来紧急军情:后周在关中地区大量集结军队,请求朝廷增兵援助。

孟昶大惊,急忙派兵进驻利州。走到一半,才得到确切消息,后周是要攻打北汉,不是针对后蜀,虚惊一场。

本年的年底和来年的年初,后蜀境内又遭地震。

后蜀的和平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达,大散关的惨痛教训,大水和地震等灾害,使得孟昶并不热衷于对外扩张,也就让后周暂时没有了西顾之忧。

孟昶非常享受这种和平盛世,不出意外的,他也“接着奏乐接着舞”,并最终丢掉了江山基业。这是后话。

5,西北孤忠

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刺史郭彦钦贪暴不仁,私自增加赋税,搞得民怨沸腾。

在庆州以北十五里,有座寡妇山,山下生活着一支名叫野鸡族的少数民族部落,羊马繁盛,郭彦钦对此垂涎三尺,于是就故意制造一些摩擦冲突,然后以调解人的身份从中敲诈勒索。

野鸡族民风彪悍,不吃郭彦钦这一套。郭彦钦于是奏报郭威,说野鸡族剽掠商旅,截留贡赋,请求朝廷派兵攻打。

郭威派邠州节度使折从阮、宁州刺史张建武率兵亲王,并向他们传达了中央的最高指示:如果野鸡族幡然悔悟,那么依旧给他们赏赐官职、金银绸缎,好言安抚,如果一意孤行,再动用武力镇压。

然而宁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